我們「雨」災的距離—雨量分級

詳細內容
2020/04/06 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媽媽和小玲在客廳看電視,電視上正播報著一則新聞:「……氣象局對全臺14縣市發布豪(大)雨特報,提醒民眾特別留意,做好防災的準備。」

小玲:「媽媽,下雨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嗎?怎麼會有豪(大)雨特報?還要我們做好防災準備,感覺好嚴重啊!」
媽媽:「下雨雖然正常,但是一次下太多的雨,可就不太好囉!」
小玲:「要怎麼知道下的雨是不是過多呢?」
媽媽:「這就要靠『雨量分級』囉!透過雨量分級,可以讓我們瞭解發生不同等級雨量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的天氣現象和災情,讓我們能提前做好防災準備,降低災害發生的風險!」
 

                                                                             下雨雖然正常,但一次下太多可就不好 透過雨量分級,我們能提前做好防災準備,降低災害的發生。
                                                                                                    新聞正播報著豪(大)雨特報

你覺得這是一場「大雨」嗎?

「淅瀝淅瀝、嘩啦嘩啦!」相信你一定曾經看過「下雨」的景象,但是你知道你眼前的這場雨,究竟是「超大豪雨」、「大豪雨」、「豪雨」還是「大雨」嗎?

雨勢大小不單單只是用肉眼判斷,我們可以透過「雨量分級」來判斷這場雨的強度有多大,讓防救災單位應變操作時,可以納入警戒值和行動值的參考,也讓民眾可以提前準備應變措施。中央氣象局發布的新雨量分級中,概念性地把可能釀成災害的降雨分成4個等級:

  1. 大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80毫米以上,或1小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的降雨現象(於民國104年修訂)。
  2. 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或3小時累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的降雨現象(於民國104年修訂)。
  3. 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的降雨現象(於民國104年修訂),或3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的降雨現象(於民國109年3月修訂)。
  4. 超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0毫米以上的降雨現象。

                                                                        中央氣象局將可能釀成災害的降雨,依照連續性降雨量及短時強降雨的不同,概念性區分成「大雨」、「豪雨」、「大豪雨」以及「超大豪雨」4個等級。
                                                                                                                            新雨量分級圖

警戒事項哇攏「災」

大雨不斷地下,很有可能會釀成災害,像是2018年,高雄地區曾在一夜間降下豪雨,造成許多地嚴重淹水,各區紛紛傳出災情。

其實發生災害的原因很複雜,雨量分級並沒有辦法明確地描述個別的災害事件,而且每個地方對雨量的承受度都不一樣,所以在參考雨量分級的警戒事項做防災準備時,應該要先瞭解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以及附近環境的特徵,並以這兩點下去判斷。如果連日下雨,但沒有達到特報的等級,經過研判發現可能會釀成災害,氣象局就會另外發布即時訊息提醒民眾。

                                                                        大雨特報發布後,山區可能發生山洪暴發、落石與坍方,平地可能積水、淹水,雨區則會有強陣風、雷擊;豪雨以上山區恐有土石流,平地易發生積水、淹水,雨區甚至會有出現冰雹的可能性。                                                                                                                                                              雨量分級和警戒事項的關聯

豪(大)雨特報來啦!

雨量分級之前已於民國104年經過改版修正,除了原本24小時累積雨量的條件外,對大雨、豪雨分別增列「1小時雨量達40毫米以上」、「3小時累積雨量達100毫米以上」之短延時強降雨條件。為更進一步反映短延時強降雨之致災性,以提高民眾對降雨災害的警覺,於民國109年3月針對豪雨中之大豪雨新增列「3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之雨量標準。

看到這裡,你心裡是否不禁會想:「如果發布豪(大)雨特報,會停班停課嗎?」,在這裡必須跟你說:「這是不一定的!」,雨量分級跟停班停課沒有直接的關聯,必須要由直轄市或縣(市)首長根據「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的規定、氣象局發布的雨量觀測或預報等資料,並就「各地區所定雨量警戒值」及降雨量實測值,來綜合判斷是否可能釀成災害,進而決定是否停班停課。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長年多雨,劇烈的雨勢常常會造成嚴重的生命財產損失。透過雨量分級表,我們就可以瞭解不同等級的雨量,對各個地區、環境所造成的災害可能有哪些,藉此提前做好防災準備與應變措施,以降低災害發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