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是一種生活態度

詳細內容
中央氣象局數位科普網

莫蘭蒂颱風(Typhoon Meranti)重創臺東、屏東、高雄與金門。颱風過後,金門派出一組士官兵至金門受災嚴重的地方進行復原工作,有一個菜鳥士兵,質疑地問著部隊的長官,士兵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指令。

颱風過境後,國軍至災區協助救災。

菜鳥:「長官,為什麼我們要進行這樣的指令?我們身為士兵,不是應該只做保家衛國的事情嗎?」

Sir清清喉嚨說到:「請問一下,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對國家有沒有幫助?」

菜鳥:「……」

Sir:「自從88水災後,災害防救已經是國軍的中心任務,救災不僅是視同作戰,實際上就是在作戰。身為軍人,就是要對『救災就是作戰』、『超前部署、預置兵力、隨時防救』及『防災重於救災、離災優於防災』等政策指導為依歸,這樣懂嗎?」

菜鳥:「略懂,略懂……」

Sir:「你真的很菜耶,那我問你:我們為什麼要防災?」

菜鳥:「臺灣位在板塊交界區和亞洲季風區,時常有強降雨、颱風、地震、土石流等災害發生,因此我們當然需要進行防災。」

Sir:「還不錯嗎,你大學有畢業喔!那我再問你,防災是什麼?有哪些部分?」

菜鳥:「長官,你真的以為我是防災專家啊,這個我真的不知道,你可以跟我說嗎?」

Sir:「呵呵,其實我也不知道,還好之前中央氣象局跟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夥伴有來幫我們上課,讓我也涉獵了一些。所謂的防災,是在災害發生之前,對於可能發生的災害進行預防或防備;防災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FEMA)所提出的,這個概念就是將整個災害周期(disaster cycle)或災害管理分為:災害發生後開始的應變(response)、復原(recovery)、減災(mitigation)以及整備(preparedness)等四個階段(phase),我國的防救災體系也以此為基準。

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總署(FEMA)提出整個災害周期或災害管理分為:應變、復原、減災以及整備等四個階段。 

災害週期四階段(圖片來源:NCDR)

而近年來國際間更將此四階段再行細分成為應變、復原、減災、降低風險(risk reduction)、預防(prevention)與整備等六個階段。」

災害管理六階段包含:應變、復原、減災、降低風險、預防與整備,並且形成一個循環的圓形流程。

災害管理六階段

菜鳥:「哇,分得這麼細啊?」

Sir:「是啊,希望透過系統性的分工,把災害帶來的威脅與破壞降到最低。而且,好的重建(如重建耐震性較高的新建物)可以成為減災的一部分,充分的減災與整備工作,將降低應變階段的負擔;迅速有效、能夠減輕災損的應變救災則可減少復原重建的工作、縮短重建時間,因此防災四階段可以說是彼此連結,形成一個「循環」的狀態,大致如此。」

菜鳥:「謝謝長官,真的是學到了一課,不過這些防災措施好像都不是我一個人能夠完成的,如果只有我一個人,那又要怎麼防災呢?」

Sir:「防災本來就是從個人開始,雖然個人的力量很小,但還是可以透過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別人。現在氣候變遷的影響這麼大,如果要從防災的第一步做起,就是要學習如何與災害共存,過去我們太恣意的破壞自然,使得大自然造成了大規模的反撲,我們能做的就是與大自然共存,學習如何降低災害所造成的風險,避開有可能發生災害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可以做的。另外,你身為國軍的一員,對災害進行救援與復原,也是你的職責,別忘了。」

菜鳥:「Yes Sir!」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颱風、地震、土石流等大規模天然災害頻發的地方,近年更不時發生重大之人為災害;因此,防災成為重要事項之一,臺灣目前對相關的法制、措施以及科技研發已達到一定的水準。然而,要能更提升防災的整體效能,全民防災教育及防災文化的推動與落實乃成為重要的關鍵。災害十分多樣,防災涉及的領域、事項也非常廣泛、複雜,但如果把防災融入生活之中,達到「一般民眾可以參與、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且分布在民眾的住家、社區或辦公處所等空間」的防災相關事項,從執行到形成一種防災文化及防災的生活態度,這即是防災最重要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