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碎屑每十年增加一倍,而最後進到海洋裡的垃圾幾乎是無法可除。

詳細內容

撰文:Laura Parker

編譯:涂瑋瑛
 

                           攝影:JOHN JOHNSON, ONEBREATHPHOTO.COM

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
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前主任東尼.黑梅特Tony Haymet)已經聽過了上百種的海洋清潔計畫。在某個深夜,幾罐啤酒下肚後,他也曾想出幾個辦法,但他說沒有一個看起來是可行的。

一名荷蘭工程系學生波亞恩.史拉特Boyan Slat)想像著研發一台附有巨型長桿可以把垃圾掃進大漏斗的裝置。而音樂製作兼作詞人菲董(Pharrell Williams)希望資助所有能將回收的海洋塑膠物再製成紗以及衣物的清除計畫。

但這是個大挑戰。第一,這些垃圾的散布面積廣達數百萬平方公里;第二,海洋垃圾多半是次級塑膠品,並且被陽光和海浪拆解成像一顆米粒般的大小。

 

「這就是可怕的地方,」黑梅特說。「這些微型塑膠和生活在水層裡的生物一樣大,我們要怎麼取出來?目前沒人有辦法能分離這兩種同樣大小的生物和微塑膠。」

隨著批評聲浪愈來愈強,史拉特只好收回五年要清理完海洋的樂觀想法。他在自己的網站上發出訊息,請媒體和評論家等他完成研究後再下結論。

同時,垃圾持續增長。

澳洲的國家科學研究局——澳大利亞聯邦科學和工業研究組織(CSIRO),正完成一份歷時三年的海洋碎屑報告,其中的統計數據令人憂心:每經十年,全球的塑膠製品就會增加一倍,即使有人真的研發出可行的清除機制,又能發揮多少作用?

「如果我們每十年就讓丟進海裡的東西增加一倍,沒有一個清潔計畫跟得上這個速度,」CSIRO的生態學者克里斯.威爾克斯Chris Wilcox)表示。「就好比你用吸塵器清理客廳,然後我站在走道拿電風扇吹著一袋灰塵。你怎麼吸都吸不完。」

                           攝影:PAUL SOUDERS, CORBIS


垃圾帶

大多數的垃圾都聚積在五個人煙罕至的區塊,這些區域分別落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赤道無風帶裡。

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大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從北美洲海岸外幾百公里處開始算起,一路延伸到日本海岸的數公里外,垃圾最集中的區域則是在加州和夏威夷之間。

大眾普遍接受的估計是,在大太平洋垃圾帶內的高密度區,每平方公里含有48萬片塑膠物。但科學家認為這還只是一個猜測。
 

                            攝影: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 UC SAN DIEGO


在1990年代晚期「發現」大太平洋垃圾帶的查理斯.莫爾Charles Moore),預計7月要到該地進行研究訪查,估算總共含有2億噸漂流碎屑、位於世界各地的垃圾帶。2億噸這個數字是他以地球會有2.5%的塑膠物流入海中所推估出來的。

研究五大垃圾帶的5 Gyres,它的加州區共同創辦人、也是海洋科學家的馬可斯.艾利克森Marcus Eriksen)則估計漂流碎屑的總量應該只有50萬噸。

不管哪個估算數字才是對的,垃圾問題對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危害都不斷上升。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於2009年到大太平洋垃圾帶訪查時,發現有9%的魚曾吞下塑膠物。近期,艾利克森偕同七名科學家對各地垃圾帶裡的環境進行分析,在採集到的671隻魚中,有35%曾吞食塑膠屑。

「這兩個數字都嚇到我了,」黑梅特說。「這些都還只是不健康的魚,沒有包含那些誤食太大的塑膠物而死亡的魚。而且也只有兩起研究,應該要有幾百份針對這個議題的研究才對。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經濟完全都仰賴著海洋。我們呼吸的氧氣有50%是海洋每天晚上製造的。」

解決問題

黑梅特和其他有相同看法的海洋科學家始終沒有放棄尋找解決方法。他們偏好運用低科技、但是更實用的方法來保護海洋不受垃圾侵擾:勸導世界大眾停止散布垃圾。

根據CSIRO的研究報告,只有約20%的海洋塑膠物是來自漁業或船運業的相關物品,例如廢棄的釣具或失事的貨船;而大約80%的垃圾是從海灘沖進海裡,或是經由河流帶入海中,無所不包。

約有一半的垃圾是塑膠瓶,其他的則大多數是包裝袋。

「所有東西當初都是在人類的手上,」威爾克斯說。「解決方法的核心是要鼓勵人們不要亂丟垃圾,這才是最便宜、最簡單也最有效率的解決辦法。」

                           攝影:FLORIS LEEUWENBERG, THE COVER STORY/CORBIS